【南方都市报】32位驰援湖北一线医护讲述生死软肋

2020-03-12

扫码看详细报道

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除夕夜临危受命驰援湖北。截至3月9日,广东已累计派出26批2483名医护人员入驻湖北。他们来自不同医院不同岗位,入驻武汉、荆州等地的11家医院(含四家方舱医院)支援。

他们投身战场,与死神交手争分夺秒;直面生死,在理智与情感中战斗。

除夕夜出征,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,心中既有远方的牵挂,又有近处的软肋;面对未知的难题,他们心中是否依旧坚定,又有哪些无悔心愿?

南方都市报从3月9日起,推出4期微纪录片《广东医疗队访谈实录》,听32位驰援湖北的广东医护讲述他们投身战场、直面生死、胸怀软肋、心中无悔的一线抗疫故事。

生死

唐恬恬(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医生)

当病人无法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进行选择,就把这个权利全部放在我们的手里。我们不是神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,但我们该给病人背后的家庭怎么样的关怀?

有时治愈,总是在安慰。

郭松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)

生命有的时候太理智了,我会想有没有医疗价值去救治他。或者你可以让他自然地终结,但是我做不到。多一分钟,多一个小时,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。

胡春林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)

我们从专业的角度,又尽到一些人文的关怀。尽量让病人整洁干净、安详地离开。

刘强强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护士)

我最不愿意看到,病房里,我们已经有3台呼吸机上机插管的病人了。这时候,第4个病人出现病情变化……医疗资源只能说是相对是公平的,但不是绝对充足的。

战场

陈祖辉(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感办主任)

本身(汉口)医院是一个二级医院,级别并不高,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康复医院。它在建院之初以及后期的改造过程中,一定想不到在多年之后的2020年,会被划定为收治呼吸系统高流行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。它的硬件条件就是一个硬伤,连改造的机会都没有。

罗少华(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)

刚来的时候,病房门户大开,自由出入,地上纸屑到处都是,心就凉了半截。

郭亚兵(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性疾病主任医师)

我们是来治乱的,不能说见到乱,自己就吓退了。

洪婧(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士)

我心想,我肯定不会出现问题。结果第3天,我就完全支撑不下去了。一早上就哭着给她们打电话。大难面前,是很难做到去治疗每一个病人的。

朱海秀(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)

跟我妈视频的时候她说,我梦到你来武汉了。我心里咯噔了一下。我不想让我爸妈知道我来武汉。

软肋

郭松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)

因为我的妈妈是结直肠癌患者,我来最大的担心就是,怕我妈妈不能撑到我回去。

陈亮(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)

我过去给病人查房,他们都开玩笑地跟我说,以后等好了,要请我吃小龙虾。

洪婧(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士)

我的孩子一跟我视频就说,“妈妈你太丑了”。因为我脸上全是这种(压痕)。

黎丽芬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)

我的初心就是,能救病人。

刘强强(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护士)

我儿子给我打电话,“爸爸,你在哪里,还在武汉吗?”

我说,“是的。”

然后他说:“怪兽打跑了没?”

我说,“快了,打完怪兽我们就回家。”

周瑛(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护士长)

我一定会安全、平安地回去,带着我的同伴们、我的孩子们、我的这些护士们,跟我一起平安回去。

无悔

高元妹(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)

我们是跟死神去抢病人。

赖永新(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ICU护士)

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林则徐说的,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
李永洁(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护士)

我跟我先生说,如果疫情结束了,我们回去又过了隔离期,一起去一下双方父母家,去看看爸妈,给他们报个平安。

袁小玲(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)

来湖北我睡得最长的一次,五个小时。

张忠德(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、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)

哪有那么多英雄,你就是个医生。


报道链接:http://epaper.oeeee.com/epaper/A/html/2020-03/10/content_7633.htm#article32

2020-03-10